霰弹枪更适合打猎吗?为什么不用自动步枪?其实也不是没有

外国人手里的猎枪也有自动步枪或者半自动步枪,一些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对我讲,携带军用步枪进山打猎的人不在少数。尤其是在上个世纪对狩猎运动管控不严的时代,轻便高效的自动\半自动步枪是猎人们的标配,比如最早使用半自动步枪的应该就是猎人或者农场主。

美军在二战期间普遍装备的M1卡宾枪使用的7.62X33中等威力弹,就脱胎于民用0.32子弹,也可以说中等威力弹是在民用枪弹基础上延伸而来,这种威力较小的子弹可实现半自动\全自动射击,也能增加步枪的容弹量,在猎人手中经常出现。

但在本世纪就不一样了。

这主要是因为狩猎活动被严格限制,它不再是大部分人的谋生手段,而仅仅是一项娱乐运动而已,就像赛车拉力赛不允许转子发动机参与一样,外国人的狩猎活动也不允许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参与,只有在个别国家例外。

比如像罗马尼亚、俄罗斯这些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,它们的猎人经常使用杀伤力更大的自动步枪打猎;而像美国和西欧那些自然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国家,有专门的狩猎组织管理动植物资源,它们对猎枪和猎人都有严格管理制度,不符合标准就是偷猎行径。

动植物资源匮乏的国家,肯定会优先保护所剩无几的资源,它们不会允许猎人们手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进入狩猎区。搞笑的是,笔者所知最早限制狩猎的国家竟然是纳粹德国,帝国二号人物赫尔曼-戈林就是德国的狩猎部门管理人,他制定的保护动物、限制狩猎的《国家狩猎法》。

(赫尔曼-戈林和他的猎枪)

双管猎枪每次只能填装2发霰弹,发射出去的霰弹威力巨大,一般第一发就能毙命大型野生动物,比如野牛、狮子和豹子。第二发是为了以防万一,给有能力反抗的猎物最后一击,比如俄罗斯棕熊。

双管猎枪在欧美国家的狩猎活动中长期占据主流,除了威力较大之外,它的操作简单性也是一大因素,因为霰弹发射在后会形成一个圆形散布区域,只要有一枚弹丸命中猎物就能确保猎人不被反杀,因此对射击技术的要求大幅降低,让狩猎活动成了真正的平民运动。

(雷明顿推出的猎枪以狙击步枪为蓝本,给予猎人远距离精准射杀猎物的快感)

当然了,随着狩猎活动对舒适度的要求升高,猎人们也不能容忍反复装弹的麻烦,这导致霰弹枪的弹容量不断提高,比如雷明顿的M870式霰弹枪就能容纳最高7发子弹,给猎人带来更痛快的狩猎体验。

(疯狂追求容弹量的霰弹枪)

如果是军用的自动步枪呢?以射杀人为主要目的的军用步枪,其威力不适合打猎。

军用步枪说到底只是为了杀害脆弱的人类,人类没有毛皮保护,抵抗疼痛的意志力也不如兽性十足的野生动物,任何一枚小型弹丸都可以达到目的。因此,军用步枪大多采用小口径枪弹,比如美国的5.56毫米步枪弹,枪口动能约1798焦耳,与动辄2000焦耳的猎枪弹相比威力有所降低,因为它的目标是人而不是野兽。

(各种口径的子弹对比)

另一方面,军用步枪降低威力也是为了提高射速,也就是实现题目中所说的全自动射击,这明显是追求大杀伤力的猎枪无法接受的。

子弹威力太大导致后坐力无法接受,也就无法实现自动射击,比如德国开发的FG-42伞兵枪就因为弹药威力太大,而无法很好的全自动开火,它使用的是7.92×57mm毛瑟步枪弹,这种子弹后坐力大是出了名的。

当时的德国陆军兵器局、古斯特洛夫、 Grossfuss和毛瑟等轻武器大牌公司,都拒绝了空军的开发邀请,因为它们认为使用大威力子弹的轻武器,不可能兼顾空军的自动射击要求。同样的道理,追求大威力的猎枪也不可能采用突突模式。

(感受一下猎枪的后坐力)

军用步枪为了实现自动射击开发出来“中等威力枪弹”,美国标配的5.56毫米中等威力步枪弹在1964年才开始大范围普及,之前使用的都是北约标准的7.62毫米全威力子弹,这种子弹的威力更大但重量和后座力也随之增大(后座力和重量分别是5.56小口径子弹的150%和152%),而后座力太大并不能实现全自动射击,比如美军装备的M14步枪只是半自动步枪,因为他使用的是7.62毫米全威力子弹。所以说,猎枪子弹的特性决定,它不适合采用自动射击模式。